(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28日,湛江日报在公众号上推出文章,介绍赤坎区寸金长者饭堂的亮点做法,引来网友热议。
有媒体做过统计,在众多养老模式中,九成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然而,“做饭难”“吃饭难”成为困扰居家老年人的首要难题。特别有些老人因独居或腿脚不便,吃饭常常是凑合、将就,做一顿吃一天或以剩菜剩饭简单对付。可见,做好养老服务,“一餐饭”始终是长者最为关切的事情。
对此,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建设长者饭堂。“长者饭堂”其实是一个统称,形态多种多样:既包括日间照料中心内专门的长者饭堂,也包括为长者提供助餐服务的社区饭堂等。后者多设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或长者服务中心内,与活动室、阅览室等一起形成一个综合体,方便老人吃饭之余,又提供一个休闲活动、聊天交流的场所,可谓一举多得。在湛江,赤坎区寸金长者饭堂也探出了一条有地方特色的新路子——采取政府补贴、爱心企业奉献以及长者个人自付方式,依托“餐饮服务企业+中央厨房+长者饭堂集中就餐”的服务模式,向户籍在寸金、中山、中华三个街道辖区60周岁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长者提供就餐服务。这些经验做法,为我市推广建设“长者饭堂”提供了有益探索。
办好“长者饭堂”,要多想一步,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在相关报道中,有网友留言“全市推广”“暖心赤坎,希望普及”,也有网友更是直接点名所在辖区,“海滨街道应该安排一个啊”“南桥街道的呢”“洪屋路甘多老人家,几时安排一个”……应该说,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湛江市民的心声。有关部门应该把“长者饭堂”作为一件民生实事来办,办到群众的心坎上。特别是要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建立临时党支部、联合党委等方式,把民政、财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和爱心企业、镇街志愿者等整合一起,协调解决长者饭堂在运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长者饭堂”成为“烟火气催旺人情味”的一个范本。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要综合考虑老年人居住或活动集中度及步行通达等条件,按照“15分钟生活圈”等标准,科学选择布点位置,让更多老年人能享受到长者饭堂的便利。
在诸多网友评论中,还有一种声音频频:“年轻仔能不能去”“60岁以下的中年饭堂有吗?我也挺想去的”“272个月的‘老人家’可不可以去”“年轻仔给12元行不行啊”“我自费12元,可以去么”……概括来说,就是年轻人也爱上了“长者饭堂”。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也“真的可以有”。在一些城市,为长者提供就餐服务的社区饭堂,已经开始面向年轻人开放。从“吃饭糊弄学”大行其道,到开始走进社区饭堂,这一届年轻人虽然可以坐享外卖的便利,但时间长了也会腻,加之对更为健康美味食物的追求,于是社区饭堂就成了他们的新宠。确实,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伙食费就能吃上可口的一日三餐,对于“打工人”来说是难得的慰藉。和前些年流行的“深夜食堂”一样,不仅能填饱肚子,还意味着一种归属感和幸福感。尽管有观点认为,年轻人涌入“长者饭堂”,必然会挤占老年人的用餐空间和福利。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由于用餐价格不同、用餐时间有差异,这种影响能够通过精细化的管理降到最低。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的“搭伙”,有助于“长者饭堂”的长期健康运营,成为“公益化+市场化”运营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
无论是优化布点、加快推广,还是兼容用餐、多元服务,都需要有关各方大胆探索。期待湛江的“长者饭堂”能越办越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