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高岗村生态茶园有5000多亩,合作社常年出售生态家禽、茶园套种的各种水果及各类农副产品。
瓦岗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文化+家宴”模式。
“手里无米,鸡鸭不理。”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高岗村党委书记吴洪琴说起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感慨良多。如今村集体有钱了,民生事项更好办,村容村貌也更整洁了。 高岗村地处深丘,村民以种植茶叶、猕猴桃等为生,多年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一直面临无经营人才、无大资金投入等共性难题。 令人惊奇的是,该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10 万元,同比增长了417%。他们是如何破局的?借智 村集体资产“死而复生”8月31日上午,记者跟随吴洪琴来到高岗村知青农场寻找答案。村道边,3个黑网遮蔽的大棚格外显眼。 “村集体以前用帮扶资金建了1800多平方米的大棚种草莓,但是做垮了。2021年起,我们与专家合作搞大棚养鸡。”吴洪琴介绍。 “哪里请的专家?”记者问道。 “我是本村的,养了 14年鸡了。”养鸡专家耿成君自豪地回答。 “土专家”养鸡,用的是无污染的“发酵床”养鸡的模式。 “你看全是粉粉,没有一点臭味,也不惹苍蝇。”走进大棚,耿成君一把抓起地上的锯末,干爽的粉末落下,手上一点不脏。 原来,这是鸡舍里引进的“发酵床”养鸡模式,发酵床有 40 厘米厚,由锯末、谷壳加上微生物菌种制成,鸡排泄出的粪便及脱落的羽毛等,都会 被 微 生 物 及 时 分解。鸡舍里不存粪便、不留臭气,养出的鸡也更健康了。“鸡蛋干净得很,根本不愁卖。”耿成君介绍。 记者在心里算了一笔账:菌种花了一万多元,加上锯末、谷壳组成“发酵床”,再加大棚改造,一共投入 10多万元。使用五六年后,这个“发酵床”会作为有机肥,以每立方米七八十元的价格被收走,还能卖5万元。每年能出栏4万多只鸡,摊下来成本并不高。 “大棚养鸡项目耿师傅的技术入股占一成。”吴洪琴介绍,耿成君还自己投资入股占了四成,村集体的土地、大棚和投资,一共占股五成。去年养鸡净利润超过10万元,村集体分红不少。 同样借智盘活的,还有原来闲置的一处村委会房产。也是以入股分红的方式,把它交给本土经济组织瓦岗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那处场地被打造为“文化+家宴”的群众文化共享中心,可以搞文化活动、商贸服务,也可以承办宴席。它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被纳入了村集体经济。借资 自然风光“高质量开发”开车经过村集体的水塘,记者发现有挖掘机正在施工。往远看,水面平静,垂柳依依,一个三面环水的透明房屋显得很有情调。 “这个民宿水准高啊!”记者在心中感叹。 吴洪琴介绍,这里就是回乡创业人才韩飞拟投资3000万元打造的“三湾塘”茶主题特色民宿。它正在持续建设中,修建已花了1500多万元。 高 岗 村 有 5000 多 亩茶园,有山水风光,生态宜人,有“国家森林乡村”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名头,这些都是对投资人很有吸引力的优势。“我们的村民很热情很善良,投资人来村里考察,大家还邀请他去家里吃饭呢。”吴洪琴笑道,优越的软环境也促成了村里的项目合作。 吴洪琴介绍,村委会引进的这一高端民宿,除了可吸纳多名村民就近务工创收,也可扩大本村农旅品牌的影响力。此外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去年村集体从这个项目获益80万元,接下来每年还会有管理费等多项收益。 “未来集体经济的发展还留了后手。”吴洪琴说,已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摸排盘点,把零星土地、茶山、鱼塘等,以短期承包的方式进行规划处置,既有短期收入,又为将来引资留足空间资源。借势 探索新的“增长极” 或许很少人知道,就在高岗村,有一个专门培训全国乡村干部的蒙顶山学院。它的全称是四川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源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与雅安市的长期合作,创办于2021年2月,每年培训乡村人才数万人次。今年4月双方签署第二轮战略合作协议,要将其打造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农民商学院”。 借势于蒙顶山学院的发展,高岗村正积极把“百丈·高岗”品牌农产品送进学院,再散播到全国各地去。“你看我们刚设计的这个商标好不好看?”吴洪琴把设计图拿给记者看。 高岗村村委会还借势于当下各网络平台的直播热,搭建了一个多功能直播间。“按照‘党建+电商+村集体’的思路,我们是雅安市第一个开展村集体网络直播带货的。”吴洪琴自豪地说,大约每周播两次农副产品直播,主要是村妇女主任出镜,有时她也登台尝试。 不过,吴洪琴也感叹直播人才难得。村里经常引入第三方入村开展直播培训,并开放村里的共享直播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东边不亮西边亮。”吴洪琴自信地说,村集体经济多条腿走路,今年的发展一定会比去年更好。 百丈镇副镇长钟敏说,其实高岗村的成绩并非偶然。当前名山区和镇、村各级干部都很重视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干部和党员们都行动起来了,大家互学互鉴,大抓项目,全镇的集体经济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去年全镇13个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是300多万元,今年1至8月,这个数字已逾510万元,增幅不小。